深圳加快建设世界一流“超充之城”
深圳加快建设世界一流“超充之城”(主题)
“1到2秒就能增加1-2公里,看着电量快速增长,心情更加愉悦了。”在深圳会展中心地面停车场,南方电网深圳供电局与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建设的深圳首个全液冷超充示范站,吸引不少市民慕名而来,体验下“一杯咖啡,满电出发”的极速充电。
作为能源互联网的入口,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是满足市民使用新能源汽车需要、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基础。目前,深圳加快建设世界一流“超充之城”,已累计建成41座超充站,逐步构建高质量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助力打造“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
发展底气足 技术创新构建企业“护城河”
今年9月,光明区外环高速长圳停车区内,深圳首个高速全液冷超充站“深高速长圳服务区超充示范站”正式投入运营,站内在南北停车区各配置2台超充终端,每台终端可提供600千瓦的超级充电功率,能够实现充电5分钟,最高续航200公里的极速补能,打造全新的充电体验。
早在今年6月,2023国际数字能源展上,深圳推出首个全液冷超充示范站并宣布启动“超充之城”建设。记者从华为数字能源了解到,全液冷超充建站以来,“翻台率”(日常充电车数)迅速上升,部分场站每日每枪为24-30辆车充电,超过业界平均值一倍。
“超充示范站的充电设备采用最新全液冷技术,有效解决长时间高功率充电过程中的温度升高问题,可提供更安静、更稳定、更安全的充电环境。”华为数字能源相关负责人表示,全液冷超充终端支持200-1000伏的宽压范围,可适配所有类型的新能源车,最大输出功率可达600千瓦,最大输出电流达600安,最快能以“一秒一公里”的速度充电。
龙头企业引领,产业链高度配套,上下游高度协作,这是深圳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的真实写照。而在充电设备制造领域,深圳企业技术能力突出。华为、英飞源、永联、盛弘、科华、奥特迅、EN+、科士达、科陆电子、麦格米特、长源深瑞等11家本土企业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全国市场占有率合计超50%。其中,在充电桩核心零部件充电模块领域,永联、英飞源、优优绿能、华为、科华、麦格米特、盛弘、英可瑞等8家本土企业,在全国市场占有率合计超70%。
市场需求大 提供场景差异化解决方案
目前,深圳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86万辆,新车电动化渗透率超60%,全市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水平全国领先。根据相关规划,到2025年底深圳新能源汽车规模将达到130万辆。持续增长的新能源汽车用户,带来广阔的充电设施应用场景。
“建设‘超充之城’,实际上就是要打造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的重大体系。”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财税贸易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韦福雷表示,目前新能源汽车推广落地的最大痛点之一是充电,充电桩配置少、充电时间长,而超充正好能同时解决这两个难点。“深圳可以用来安装充电桩的空间少,超充可以说是‘以时间换空间’,通过加快充电桩的‘翻台率’,解决空间不足的问题。”
深圳正高标准建设世界领先的城市级新能源汽车充换电网络,以超级速度打造“超充之城”。截至8月,深圳已累计建成41座超充站,另有11座超充站正在建设中,初步覆盖福田、罗湖、南山、宝安、龙岗、龙华、光明等区;此外,已建成充电设施22.7万个,其中10.1万个在今年新建成。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基于新能源汽车运动轨迹分布,深圳将在机场、高铁枢纽、邮轮码头、公交场站、会展中心、高速服务区、4A级以上景区、灯塔工厂、重要政务场所、重点高校院所等区域,布局建设技术全球领先、场景全覆盖的超充站;同时,积极推广应用液冷超充、柔性充电堆、小功率直流、移动储能等新技术,为不同场景下的充电需求提供差异化解决方案,让“超充之城”有名有实。
瞄准关键点 发力“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
“超充之城”蓝图跃然纸上。不久前印发的《深圳市关于促进消费的若干措施》提出,要加快建设“超充之城”,到2024年底累计建成充电桩45万个、超级快充站175座、V2G示范站85座、综合能源补给站30座;此前的《深圳市新能源汽车超充设施专项规划》提出,2025年,深圳将建设超充站300座,“超充/加油”数量比达1∶1。
放眼全国,不少城市正在发力“超充”建设。而深圳的目标不止于此,更通过瞄准充电基础设施这一关键环节,将眼光聚焦在“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
“‘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不仅仅是造车,其中涵盖了技术创新、高端制造创新、消费应用场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以及生态文化创新,是整个产业生态体系的重构。”韦福雷表示,“超充”建设不仅仅满足“用”,从产业链上下游看,将带动新一轮技术迭代,加固企业护城河,从而为整个新能源产业带来升级变革。“因此,‘超充之城’的建设是‘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生态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深圳将开展超充设备零部件领域研发和产业化应用,以超快充一体化和光储充一体化技术为媒介带动产业发展,持续挖掘深圳对口地区充电设施建设运营潜力,拓展“深圳超充”品牌影响